古代曆法
古代曆法
<<中國古代文化知識趣談>> 古代天文歷法
紀日法 古人用干支紀日。 干是天干,支是地支。內容如下︰ 天干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十個) 地支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十二個)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組合為六十個單位,稱為六十甲采,內容如下︰
假設今天是甲子日,則明天是乙丑日,後天是丙寅日……昨天是癸亥日,前天是壬戌…… 甲子周而復始,循環不已。 干支紀日簡單而又準確,不論是大月,小月,閏年,平年, 它總是以六十日循環一周的方法依次紀日,至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而不亂,不重疊。 這對今天研究古代社會,推算歷史事件的準確日期有很大的價值。
一日之內的紀時法︰ 早在漢代便有干支紀時,就是把一日分成十二個時段,每時段配一個地支名。
紀月法:
古人通常以序數為紀,如一月、二月、三月…… 每年的第一個月叫正月(音︰征月)。 秦始皇嬴政因避違,曾將正月改叫端月。
另外,古人另一套紀月方法是「月建」觀念的方法。把十二支和十二個月份相配,通常以冬至的農曆十一月為開始,配上十二支中的子,稱為建子之月。 如此類推,十二月為建丑之月。 例如︰<哀江南賦序>的第二句是「建亥之月」,是指十月的意思。 紀年法 (1) 中國最初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年,因此先秦各國的年次都不同。. 例如︰同是公元770前年,記為周平王元年,在魯國則為魯孝公二十七年。 (2) 漢武帝開始用年號紀年,例如︰建元元年,元光三年等。 第一次叫元年,第二年叫二年,如此類推。
(3) 古代還有歲星紀年法。內容如下︰ 古人發現木星運動週期約十二年,所以定木星為歲星。 古人將周天由西向東為星紀,玄枵等等十二份,叫做 十二次,木星行經一次就是一年。 例如︰某年歲星運行到星紀的範圍,這一年就紀為「歲在星紀」,如此類推,十二年周而復始。 陰陽 古人稱日月為太陽和太陰。 陰陽的最初意義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 古人觀察到事物都有正反兩面,因此用陰陽的概念指出自然界兩種對立和互相消長的物質勢力。 即陰陽可聯想成 日月、暑寒、剛柔、天地、夜晝、冷熱、乾坤、男女、尊卑、貴賤、安危、好惡、強弱、明暗、火水、生死。 這概念還可用於風水、占卜等。
五行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 古人以日常生活中這五種常見的物質來說明萬物的起源和多樣性的統一。 戰國時,出現了「五行相生相勝」的學說非常流行。 「相生」即相互促進,如「木生火,人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勝」即相互排斥,如「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 戰國時以鄒衍為代表的陰陽家,把陰陽和五行二說合流,提出「五德終始」說。 用「五行」說明王朝的興替原因。 例如人們認為夏朝屬木,商朝屬金,周朝屬火。 夏、商、周三個朝代的更春,就是金勝木,火勝金的結果。 漢代董仲舒以儒學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提出「天人感應」和「三綱五常」兩說,認為「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藉以鼓吹君對臣、父對子、夫對妻享有絕對的支配作用。
「五行說」對中國古代天文、曆法、醫學等發展起了一定作用。 例如醫學用五行概念說明 臟腑的屬性及互相關係。 中醫學認為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 因此,肝能制約脾,稱為木勝土;腎能生養肝,稱水生木。 如果因肝病影響及脾,便採用抑肝扶脾的治療法;如果因腎虛影響及肝,便採用補腎養肝的治療法。 十二生肖又稱十二屬相,是古時民間用來計算年齡的方法。 古代的術數家以十二種動物來配十二地支,組成以下排列︰
其後以人在某年出生,就肖某種動物。 例如子年生的肖鼠,丑年生的肖牛。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